生活中有些孩子挑食、偏食,有的愛吃零食,也有的不珍惜食物,覺得飯菜不可口就立馬扔掉。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并懂得感恩食物呢?除了把飯菜做得更具“色香味”,讓孩子了解食物在上餐桌之前的變化過程,知道“粒粒皆辛苦”的辛勞也是不錯的辦法。下面這幾本看起來“很好吃”的繪本或許能幫上你。
《每天早起的爸爸》
山本省三/文 長谷川香子/圖
連環畫出版社出版
故事里的爸爸是一位面包師,他每天半夜就起床到店里工作,為做出既好吃又有營養的面包,爸爸會想很多辦法。
爸爸會做菠蘿包、巧克力螺旋面包和咖喱面包,這類面包要比吐司面包放更多的酵母和糖,這樣會更好吃。用面粉、糖、黃油、檸檬碎末等做成的菠蘿酥皮包住面團;然后裹上砂糖,壓出菠蘿花紋,放在錫箔紙上,再放入烤箱;把面團揉成像繩子一樣的細長條,在錐形模具上繞成螺旋狀,放到錫箔紙上醒發后烘烤;烤好后,取下模具,把巧克力奶油擠入面包,巧克力螺旋面包就做好了。
還不止這些呢,爸爸繼續做著各種類型的面包……“每個面包都很美味哦。”他笑瞇瞇地說。
拿到這本書的第一眼,你就會情不自禁地咽口水。面包師爸爸用純凈甘甜的山泉水、零添加的天然食材作為面包的原料,烘焙出了愛的味道。
書中不只介紹了面包師爸爸一天的工作,還呈現了各種面包的制作方法和全家人相互協作、共同制作美味面包的場景。孩子不僅可以從中學到面包的相關知識,還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好以及親情的溫暖。
一次故事會中,一個叫琪琪的小朋友說:“我在超市里看到了‘小兔面包’,我也要回家和媽媽一起做。”原來,“小兔面包”是書中孩子和爸爸一起做的一種面包。我想琪琪是被書中傳遞出的溫馨幸福的畫面所感染,也想體會跟媽媽一起做面包的幸福感覺吧。
《我們是開心的大米》
苅田澄子/文 陣崎草子/圖
連環畫出版社出版
上課了,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和青蛙呱呱老師比賽跳高,和田螺慢吞吞老師摔跤,和泥鰍滑溜溜老師一起讀繪本……秋天來了,好玩的運動會開始了,大家賽跑、做體操,表現得棒極了!
你一定很好奇,這到底是所什么特別的幼兒園呢?沒錯,這就是稻田里的“大米幼兒園”。
大米在變成米飯之前長什么樣?如果大米也要上幼兒園,它們會學些什么呢?園長和老師會是誰……這本書就如一篇歡樂的童話,講述了一粒粒大米在稻田生物的陪伴下成長,后來變成美食的故事。
我在講述時,孩子們都聽得非常認真,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。之前他們只是見過故事中提到的米飯、壽司、年糕等食物,卻不知它們是怎么做成的。故事輕松地拉近了孩子與糧食之間的距離,讓它們知道了大米在變成各種食物之前都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,從而更加愛惜糧食。
《跟奶奶一起腌梅干》
村上詩子/文 市居美佳/圖
連環畫出版社出版
“奶奶,你在做什么呢?”
“在做美味的梅干呀。
你也來幫忙吧。”
“什么時候能吃啊?”
每次我問奶奶,她總是說:
“再等等,再等等。”
過了些日子,
奶奶買來紫蘇葉。
在紫蘇葉上撒滿鹽,
嗨喲,嗨喲,嗨喲。
嗨喲,嗨喲,嗨喲。
把紫蘇葉放進壇子里。
哇!梅干變顏色了。
真漂亮!
“現在能吃了吧?”
可是,奶奶還是說:
“再等等,再等等。”
……
想早點吃到梅干的孫女一遍遍追問“可以吃了嗎?”,可奶奶總說“再等等,再等等。”
讀了這本書,有個中班的小女孩直接跑到我面前說:“有一次,我媽媽給我買了好吃的餅干我都沒吃,過了幾天我才吃的。”看來孩子聽懂了這個故事,知道要學會等待,就像做梅干一樣,梅干的秘訣是時間。
忍過秋天和冬天,幼兒園課件,梅干終于做好了,奶奶卻不讓小孫女馬上吃。為什么呢?她要帶小孫女去一個能讓梅干變得更美味的地方。
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問小朋友:“奶奶要帶小孫女去什么地方呀?”有的孩子說去福利院,和福利院的小朋友一起吃,有的說去公園,還有的說去找媽媽爸爸一起吃……答案五花八門。當然,也有的小朋友直接猜中了答案——去海邊!
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年代,我們除了“買買買”,不妨讓孩子體驗一下共同動手制作食物的樂趣。就像故事中的小孫女陪奶奶一起腌梅干一樣,這樣的經歷將成為孩子童年美好的回憶。
《不可思議的外賣》
加岳井廣 文/圖
連環畫出版社出版
土豆和紅薯是小區里有名的懶蟲。有一天他倆肚子餓了,誰也不想做飯,只好叫外賣,來的卻是大空盤子和大空碗,而且好像很餓的樣子,竟然要求土豆和紅薯給他們做飯吃。真是不可思議!
土豆和紅薯能順利吃上飯嗎?如果這樣奇葩的外賣跑到你家里來,你怎么辦?
這本書畫活了土豆、紅薯、盤子和碗,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質。故事意外之中有驚喜,驚喜之中有幽默,幽默之中有溫暖。
每次在圖書展覽會上,這本書都是孩子們爭相打開認真翻看的一本。有的孩子讀完后摸著肚子說:“我都聽到肚子咕咕叫了。”有的指著封面上畫的各種美食互相交流:“你最想吃哪個?”“我想吃意大利面。”“我想吃披薩。”真是一本讓人胃口大開的繪本。